贞丰县“四个举措”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小服务实现大融入
贞丰县紧紧围绕“抓党建就是抓关键”的理念,以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,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作用,通过抓实“四个举措”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后续服务能力和水平。
建常态机制,开展“精细化”管理服务。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服务机制,确保社区管理服务零盲区、无死角。一是推行网格管理全覆盖。建立完善社区网格管理机制,施行党组织书记负责到社区、党小组组长负责到楼(栋)、楼(栋)长负责到户的方式,全面起底、研判并解决搬迁群众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水、电及门窗毁坏等具体问题,形成“社区—网格—楼栋”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格局,确保将每一名搬迁群众都纳入有效服务对象,全面提升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。目前,将9个新市民社区划分77个网格,选聘179名搬迁群众任楼(栋)长,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。二是推行公共服务便民化。严格落实“群众办事只跑一次”工作要求,建立“亲情服务联系”制度,在每栋楼(院)入口设立“亲情服务联系卡”,结合社区宣传栏等方式,将社区楼(院)长、志愿者、社区民警、水电维修工等人员联系方式,社区能够办理、代办的事项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等信息,充分公示宣传,方便群众办事,提高服务效率。截至目前,全县各新市民社区共为搬迁群众开展医疗服务3万余次,办理户籍迁移6000余户,开展农低保转城低保2000余户,引导就近入学9000余名。三是推行“五个必访”无遗漏。建立新入住家庭、重大变故家庭、失业家庭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、困难党员家庭“五个必访”制度,联动工会、团委、妇联、关工委等部门,组织社区干部、帮扶干部、楼栋长开展家庭上门服务,走访率达100%,同时通过电话、微信等方式联系外出务工人员,及时了解家庭实际情况、生产生活困难,确保精准走访无遗漏。
抓共联共建,开展“互助式”帮扶服务。充分整合资源优势,创新创优帮扶服务机制。一是党支部“共结对”。9个新市民社区探索建立“1+3”支部结对共建模式,由搬入地党委统筹,结对帮扶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、搬出地村党支部与新市民社区党组织,通过结对共建加强指导,组织基层党员共同参与搬迁群众帮扶服务,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、战斗力。二是工青妇“大联动”。整合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群团力量,全县选育435名“五员队伍”,结合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24项重点工作清单,依托职工之家、青年之家、妇女之家等各种宣讲阵地,先后在新市民社区组织开展“健康扶贫行动”“保护生态环境,建设美丽家园”“6.26禁毒宣教”等活动23场次,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12场次,着力营造和谐有序社区氛围。三是关工委“微服务”。将搬迁安置点后续服务纳入关工委工作重点,针对部分搬迁儿童放学后无人看护、无人监管、辅导作业、老人隔代教育管理难等问题,探索开设“四点半学校”“周末小课堂”,开展“点亮微心愿”活动,免费为社区群众,特别是留守老人、儿童提供文明礼仪、生活常识、作业辅导等教育服务,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外出就业后顾之忧。在水景湾新市民社区建立“新时代阳光驿站”,50余名退休老教师、老党员和大学生志愿加入服务队伍,累计教育辅导社区儿童10000余人次,为贫困儿童实现微心愿20余个。
强示范引领,开展“亮身份”志愿服务。教育引导党员自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一是开展党员活动强入党初心。在全县9个新市民社区创新开展“过好政治生日·牢记入党初心”活动,为迁入党员过“政治生日”,赠送“生日贺卡”,并通过召开座谈会、重温“入党誓词”、 讲好“专题党课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,着力增强党员归属感、荣誉感,将党员队伍力量进一步汇聚到社区管理服务上、实际工作中。二是开展志愿服务促作用发挥。成立9支新市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,自发开展环境整治、义务劳动、政策宣传、治安巡逻等服务活动1000余次,开展疫情防控300余次,与搬迁新市民中的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,主动上门了解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、矛盾纠纷。三是开展承诺践诺抓示范引领。积极开展“承诺践诺”活动,推行党员“亮身份、作承诺”工作制度,强化党员先锋意识、服务意识,在200余户住宅门口醒目位置统一悬挂“共产党员户”标识牌,引导社区党员踊跃亮明身份、认真践行承诺。
创“五色”管理,开展“针对性”多元服务。建立搬迁群众“五色”管理台账,量体裁衣开展点对点、特殊化服务。一是红色先锋模范。将社区党员户用红色进行标识,组织和引导党员自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,开展承诺践诺,切实增强党性意识、责任意识,在社区管理服务中主动作为、发挥作用。二是黄色重点关注。将社区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家庭用黄色进行标识,组织社区党员、干部、结对帮扶责任人、志愿者重点关注关心,随时了解生活情况、解决生活难题。三是蓝色特殊关爱。将社区残疾人家庭用蓝色进行标识,认真做好残疾证办理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、医保参合和养老保险代缴等工作,加大走访力度,做到生活和心理同关爱,同时通过兴建“残疾人扶贫车间”,实现就近就业100余人。四是绿色典型引领。对搬迁致富带头人、技术能人、能工巧匠家庭用绿色进行标识,创新开展“致敬先锋、学习先进、奋发有为”等活动,发挥个人专业技术特长和优势,强化邻里“传帮带”作用,带动其他搬迁群众增长劳动技能、激发内生动力。五是粉色文明之星。大力开展“最美家庭”“最美妇女”“最美青年”等评选活动,将社区孝老爱亲、文明礼貌、爱护环境的家庭用粉色标识出来,给予适当物质、精神奖励,树立优秀典型,形成示范带动效应,着力推动移风易俗,提升社区整体文化素质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